Backdoor? DDOS?
後門程式?阻斷式攻擊? 後門程式?那麼有前門嗎? 資通產品(電腦、手機、平板...)要連網路,裝置最起碼要有個地址,才能夠告訴提供服務的伺服器把資料傳給你。 比方說:你有個數據機,它連線到你的電信商,那麼電信商跟你的數據機之間,
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
不管電腦等級多高、手機規格多強,個人的使用資料才是靈魂,不然這些硬體也只不過是個物品。而硬體總是會壞,因此有計畫的備份資料,就能讓自己一直擁有控制權。
以手機為例,幾乎有信用的品牌,都會附上備份的工具,iPhone 有自家的備份軟體,舊電腦也可以透過 iTunes 來作備份。Android 也有同樣的工具,例如三星的 Smart Switch 可備份至 USB 隨身碟、電腦,甚至另一台手機。當然目前最多見的是廠商希望你使用他們家的雲端,這樣他們可以繼續跟你收錢。
同一個邏輯來看電腦,同樣也是會有品牌推自家的備份工具,而作業系統同樣也有備份,例如微軟的備份、蘋果的 time Machine,至於 Linux 就多如繁星啦~
其實也沒很難,只是這方面比較少人會談到,算是個冷門話題。一直要等到東西壞了,想要救資料出來,才會有人注意到。
備份就像副標題所言「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,要多放幾個籃子,這個籃子就是指其他的儲存裝置。以手機來說,很少有手機超過 1TB,因此把資料放在電腦、隨身碟、外接硬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。而電腦就比較複雜了,如果是一般使用,只有做做文件、上網、聽聽音樂,通常也不致於太過龐大,也許外接硬碟就可以勝任。
定期備份是個好主意,自己在自己的行事曆上排定時間,利用不使用設備的時候來備份,可以省卻等待的時間。
此外,選擇備份方案的時候,也要熟悉一下他的回復功能是否健全。在決定一種備份方案之前,一定要自己先做過一次測試,因為備份進去成功了卻回復不了,那...多氣人啊!
啊就~備份到大容量的儲存設備去啊!(好像講了個廢話)
對於影像、聲音創作者來說,素材的量非常大,不願意丟棄這些素材,就必須要了解好好備份的方式。
備份兩份,那不就要兩倍的時間嗎?這個時候就是聊一下 RAID 功能的好時機。
RAID 1 就是自動幫你備份兩份,當其中有一個儲存裝置出問題,鏡相備份的就會幫你保證資料安全,而這個機制是可以讓你更換損壞的裝置,然後重建資料並回到原本的鏡相備份狀態。
對於資料量不大的狀況,這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需求。
那什麼是 RAID 10?就是把兩組硬碟再做一次鏡相儲存,等於保險上加保險,不過硬碟的數量就要增加了!
RAID 5 最少三顆硬碟,但通常都是大量資料才需要 RAID 5 所以很少有人用三顆的。它的工作原理是將資料都虛擬化,一個區塊放資料、一個區塊作為檢查資料區、一個區塊做為預備儲存區。儲存區跟檢查區,多半只會用一顆硬碟,其他的就會被視為一組資料儲存區。因此對於需要大量備份資料的需求,只要丟進去 RAID 5,它就會幫你自動將資料放在該放的位置。同樣的,這個機制也有資料保證的機制,有硬碟壞了,只要更換硬碟並重建就會回到原本健康的狀態。
RAID 6 基本上跟 RAID 5 相同,不同的地方是,設計之初是針對網站資料庫,因此它對於碎裂小塊的資料,有比較好的表現,但對硬體的要求比較高。此外,怕資料崩潰,因此他有兩個備用(待命)的硬碟,避免同時有兩個硬碟故障。
簡而言之,這些技術的開發,就是讓備份工作自動化,不需要人力一個一個的去備份,而且讓你有救援機制,保障資料的安全。
有啊~
舊的世代會採取 SAN 的作法,在網路上建立幾個儲存節點,就算有一個儲存設備中心掛了,另外的儲存節點會立刻接手。這種通常是網路商、銀行、政府機關才會用,因為它建制的經費驚人。
現代還有一個作法,是將這些備份的系統虛擬化,可以用比較少的硬體設備,達到比較多的服務。另外就是人工智慧 AI 的方式,讓多個備份系統之間可以互相表決,讓硬體吃緊的設備退到第二線,實在蠻聰明的。
不過...以上這些比較少人會用到,當作個資訊吸收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