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愛立刻

我出生在高雄,聽媽媽說我出生時正值颱風侵襲,不知道...是不是對我後來的人格有影響?

為什麼叫做愛立刻?
原來我的英文名字叫做 "Eric" 是我高中時期一位瑞典藉神父,因為我的個性像個石頭,所以取了這個在瑞典語文裡代表大岩石的英文名字。沒想到後來出了社會,發現很多人也用這個名字,為了避免老是被人問道:『是哪個 Eric』 因此我就開始用『愛立刻』這個名字,老天保佑!

大學時代我的系主任方蘭生先生,在課堂上說了一個概念: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興趣投資時間,對自己的興趣要永遠堅持下去。我念的是大眾傳播而最有興趣的就是製作影片,從學校畢業到職場工作,固執的一直在這個範圍找工作。現在依然投資時間在影片製作方面,也一直堅持著要做好這個工作,應該要好好謝謝我的方主任。

夜間部沒畢業就在傳播公司打工,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心裡有很多疑問:為什麼學校老師教的,跟老闆所教的有這麼大的差距呢?後來在不同的工作上的歷練,工作上常常碰到一些很基本的製作問題,不斷的重複出現頗令人困擾。雖然國內人才濟濟,但是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還有進步空間,許多基礎的學理都沒有系統化的整理,職場上也沒有什麼規範。在自修與工作的驗證之後,逐漸興起了寫作的想法!

雖然是傳播科系畢業,進入社會還是從小助理做起,最初進入的傳播公司常常出外景,那個年代出班助理最痛苦的事情,大概就是搬一大堆電纜訊號線和汽車電瓶。後來回想起來,那些痛苦的經驗是換來鍛鍊的機會,後來轉任剪接助理時接觸到 Sony BVU-5850 操作手冊,揭開了對於製作專業知識的大門。在那個年代(1990 年代初期)U-Matic 是製作的主力(好像後來的 Digital Betacam 以及檔案處理),而最高級的是一吋帶(1 inch Type C) Sony BVH-2000、Ampex VPR-3(好像現在的 D1、後來的 4K、8K),而當時最新的效果機是 Ampex ADO 1000,你不需要知道那是什麼,只是紀錄一下。


其後在一個巧合的機會下,進入了廣告代理商擔任製片。五年內做到了製片部經理的位置,卻一直不是很開心。因為我的性格喜歡動手做,或許廣告代理商的環境並不是讓我發揮的地方。於是回到了製作公司擔任監製,待了幾家製作公司之後,決定跟幾個朋友出來當Freelancer。又在另一個巧合之下,一頭栽進了後製公司。

第一家後製公司是意象,當時的老闆廖介民邀約,與當時的同事廖振貴、唐明德、于欽孝、楊呈清、丁登科、賴秀雄、賴日龍、李桑的共同努力,成功的把意象推向它的第一個高峰。一直都很感謝在意像時期的同事,很多的後期工作經驗都是在這時期建立的。其後與同時離開大公司的孫立明創立輯輯影音,一年後被視元素公司併購。兩人共同重整視元素公司,並分任總經理與系統部經理,將視元素的營運基礎建立起來。

西元2000年進入中國,並設定在上海開創一家華中地區完整的後期製作公司「中錄影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」。經過一年半個規劃與運作,終於在2000年開始試營運,成為當時華中地區最大、最完整服務的後期公司之一。2002年底中錄官方大股東中風過世,股東爭端趨於複雜,本人選擇斷尾回台,還是~回家比較好。

對於影片製作的喜愛,一直都沒有減少。雖然沒有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案子,不過也有過一些有趣的製作經驗。目前最大的生活樂趣(除了陪伴家人以外),就是鑽研製作上的技術,零星接過一些學校的講座,製作公司剪接設備規劃,剪接軟體Final Cut Pro教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