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義RAW:
RAW是一種資料檔案,來自攝影機感光元件與攝影機上的影像處理機制,是一種最不經過處理的影像資料,也就是說它主要是一個包含影像資訊的Data檔案。如果比擬過去類比時代的媒體,RAW檔就好像是膠卷中的負片,可以容納很多影像資料之外,同時具有相當大的調整彈性空間。不過,RAW檔案能力卻遠比負片大得多,曝光、色溫、Gamma值、色彩...等等的資料,都被完整的保存在RAW檔案之中。
倘若以 12 bit 的方式拍攝,R、G、B 每個 Channel 都獨立帶有 4,096 個色階,而採用 ProRes 422 格式為 8 bit,每一個 Channel 只有 256 個色階。攝影機內建的轉檔機制轉成 ProRes 422 時會失去大量資料,即所謂破壞式壓縮格式(Lossy Compression),一旦轉檔完畢後製如何調整也無法重現原來的色彩。Red Epic 採用的 16 bit 模式,每個 Channel 帶有 65536 個色階,所以色彩的表現一定會更為優異。
。
RAW檔資料:
- 曝光:數位攝影機中的ISO值與拍攝時的光圈數據,在拍攝當時感光元件所記錄下的資訊,在事後可以經過軟體再一次進行調整。
- 色溫:白平衡就是設定光線色溫,由於記錄的是數據,在事後可以調整色溫。這對於多場景與多天數的拍攝行程非常有利,不用擔心色溫隨時變化。
- Gamma值:這個數據對於灰階與色彩的呈現有絕對的影像,因此Gamma值的數據對於後製時調整亮、暗的呈現方式非常重要。
- 色彩:影響色彩呈現的因素非常多,不過拍攝時機器所記錄的基本色彩基準,是所有調色的基礎。
- Metadata:攝影機所產生的資料檔案,數位電影攝影機同時提供拍攝時的場(Set)、景(Scene)、拍攝次數(Take)、Timecode / Filmcode。
各個廠牌的攝影機都有自己的設計模式,所以要使用攝影機製造商所認可的軟體,才可以讀取這些資料來做調整。各個廠商RAW檔案的副檔名都不一樣,例如;
數位影片攝影機
數位影片攝影機
- Arri = .ari
- Red = .R3D
數位單眼相機
- Hasselblad = .3fr
- Canon = .cr2
- Kodak = .kdc
- Nikon = .nrw
好處:
- 高畫質
- 不受攝影機上影像處理軟體影響(例如:雜訊抑制、加強銳利度...)
- 高度影像控制能力(可以調整 - ISO感光值、色溫、Gamma值...)
- Gamma資料不受到壓縮(12bit~14bit)
- 色彩空間不受到壓縮(Color Sapce)
- 可以保留攝影機上的Metadata
- 輸出的媒體檔案格式有極高的自由度
壞處:
- 影像檔案資料量大
- 後製時間長
- 製作費用增加
- 必須熟悉不同廠牌攝影機RAW檔特性
現在蘋果的QuickTime ProRes編碼這麼強,還有必要使用RAW檔嗎?
這個問題見仁見智,完全決定於製片者的規劃,以及對影片掌控程度的需要。舉例來說:時間比較緊迫的廣告製作與MV製作,通常使用HDSLR直接記錄成H.264之後,轉到ProRes 422就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影像品質控制。工作的流程較為簡單,速度快,對於影像控制的要求已經可以被滿足。
針對需要整體性的長片、短片、戲劇來說,對於整體的色調、曝光...RAW就會幫上大忙。雖然後製工作較為吃重,經處理過後的影片整體光影、調性比較統一、專業度高。
兩者之間的作業流程有些不同,各有各的好處。當然,以上所描述的工作方式,也不一定是標準。在好萊塢大大有名的喬治盧卡斯,他旗下有一個公司專門負責攝影器材。去年的NAB就曾經被眼尖的記者發現密訪Canon的展場辦公室,可見他們也十分重視HDSLR這個優質的攝影機。事後他被記者問到時,也間接的承認大量使用HDSLR作為電影拍攝時的第二攝影機。
然而,正規的影片製作,當然需要運用較為優異的設備。以往在電影、電視電影、短片都會使用35mm底片。到了數位的時代,市場上最為人熟悉的 Arri 與 Red 都是優異的RAW攝影機,熟悉他們的 RAW 製作流程,相信一定會讓影片創作如虎添翼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