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剪接的形成是在電影上面,經由剪開底片與接上影片,成就了鏡頭的流動。而影片剪接的時間計算,跟影片拍攝時設定的速度相關,因此漸漸的形成了一個規範。這個規範就是以35mm以每秒24格的速度,作為拍攝的基礎計算標準。(在這之前每秒18格是標準)
- Feet and Frame:影片的剪接則是以Feet and Frame作為計時的長度,以每秒24格為例:就是一英呎零八格(one foot and 8 frame),16mm則需要乘以2.5來換算。
- Filmcode:柯達、法國攝影機大廠AATON、德國 ARRI有鑑於呎數計算的困難,因此設計了一種可以在底片的邊緣燒上數碼的方式,分別稱之為:柯達=Keycode、AATON=AATON Code、Arri=Arri Code。同時也讓他能自動輸入電腦,使得剪接電影的工作變得更為容易。
- 在台灣俗稱四分之三帶的U-Matic錄影機系統,它所使用的計時方式,是在音軌外、錄影帶邊緣放置一個稱之為CTL的訊號軌(Control Track),基本上它是一個間距相同的音訊,可以讓錄影機計算時間。同樣的裝置也使用在VHS、Betamax等等家用錄影機上,最後是因為他的準確性差而被業界淘汰。
- Timecode:是改良了以往的計時方式,以數碼的方式來替影片計時。自從Betacam時代以後,幾乎所有的專業錄放影機上都已經裝置Timecode產生器,以及Timecode解讀器,成為了最基本的標準配備。
現在走進Tapeless Recording的時代,已經不再依賴錄放影機,因此Timecode使用LTC即可。檔案無需經過錄影帶或者是磁鼓來讀取,檔案在讀取Timecode時沒有滑格的問題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